一场国家级体育盛事,能为我们留下什么样的集体记忆?一场场竞技比拼的扣人心弦,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突破性发展,全龄友好、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全民理念……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鲜活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体育,正在塑造新的时代精神。

运动会背景图片素材-正版创意图片401946242-摄图网薪火相传,体育精神在传承中永续。四年一次的全运会,就是一场动人的时代接力。在全运会的赛场上,你永远能看到老将的坚守,也能看到新星的突破和挑战。有网友说,全运会是“新人冒头,老将谢幕”,但看似残酷的竞技规律背后,恰是体育魅力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体育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

6战全运会的刘诗雯,再次摘得了属于她的乒乓球混双金牌;36岁的巩立姣以19米68的成绩,摘取女子铅球比赛金牌,实现全运会五连冠;一代名将苏炳添完成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舞”,兑现了自己“跑到跑不动”的诺言。

老将在延续辉煌,年轻的血液也在上演青春风暴。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13岁小将于子迪以2分07秒41的成绩摘金,打破了叶诗文创造的亚洲纪录;18岁的张展硕狂揽5金,让所有人看到了这位泳池挑战者的无限可能;田径女子100米决赛中,出生于2008年的陈妤颉以11秒10的成绩夺得女子100米“飞人大战”金牌,成为全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100米冠军选手。

从8岁到81岁,本届全运会巨大的年龄跨度,构筑起中国体育坚实的人才金字塔,也让各项运动的梯队建设有了更多可能。传承,让中国体育的薪火越燃越旺,让体育精神在时光流转中愈发璀璨。

打破界限,让体育回归人民。如果说以前全运会的“全”指的是全国,那么现在全运会“全”的内涵则被延展到了全民。在“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板块,乒乓球、羽毛球等19个比赛项目与舞龙舞狮、太极拳、广播体操等4个展演项目交相辉映,既保留了传统体育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新时代的健身潮流。这些贴近生活的项目设置,让各行各业的体育爱好者都能在全运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办赛为民,办赛惠民。“十五运会”秉持这一理念,将赛事红利转化为持久福祉。改造的体育场馆赛后将继续向公众开放,升级完善的健身设施也将长久服务市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全民盛会,科学健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运动健康的意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体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英竞技”,而是化作百姓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日常。这种从“观赛”到“参赛”的转变,正是体育本质的回归,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坚实基石。

超越竞技,体育成为紧密纽带。“苏超”带来的交流和交融还未远去,“十五运会”已接笔续写。从每个人的运动相约,到地域间的体育盛会,再到全国运动会甚至是更大的国际赛场,体育的叙事正悄然超越胜负的边界,书写着更为宏大的时代篇章。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正在以多元形态融入社会生活。群众性赛事遍地开花,地域联赛如火如荼,全运赛场万众瞩目……这些生动实践不仅展现了体育强国的建设成果,更折射出一个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形象。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展示时代进步的重要窗口。体育所蕴含的纯粹的拼搏精神、公平的竞赛规则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凝聚起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群体的归属与认同。

体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每一个身影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面向未来,我们应更充分地发掘体育的综合价值,将其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大局,让这条特殊的纽带更加坚韧、更具活力,继续在促进人民团结、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节点,以体育之名,为民族复兴注入磅礴动能。